说干就干,眼下19岁的周乐怡正谋划着跟伙伴们进行一场云南之旅,“去爬山、去徒步……教室里待了三年,太想去这些宽阔壮丽的地方,洗涤一下灵魂了。”按周乐怡的旅途计划,回来就直接奔赴大学生活。
7月20日,这名广东高州中学的毕业生,收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录取通知书。“欢迎你,为理想而来。”中央美术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活页上,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、中央美术学院前院长范迪安的寄语让周乐怡激动不已。
周乐怡在高州中学领取中央美院录取通知书拍照留念。
对周乐怡而言,文物修复与保护是她怀抱着去中央美术学院就读的理想。“如果能够亲自触摸到文物瑰宝,亲手把残破的历史文物填补完整,打心底里会有一种成就感。”周乐怡说。
初见周乐怡,她是一个文静恬淡的女孩子,说话还有些腼腆。几轮交流下来,笔者发现她是一个内心坚定且温柔的孩子,“执着于理想,纯粹于当下。”
微信朋友圈是她活跃的阵地,既有青春年少该有的躁动,也有沉醉书香的文静。“我是一个比较包容的人,任何文学作品、歌曲,不管老书新书、老歌新歌,无论什么年代和类型,都愿意去了解和尝试。”周乐怡说。
去云南旅行,学习中西方艺术史,这个高考后的暑假,她不让自己一日闲过。长达20余天的云南之旅后就将走进大学的殿堂,研修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。“文物修复,与历史对话,是一种美的享受。”周乐怡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故宫博物院做文物修复工作。
选择
艺考生走向文博路
周乐怡备考训练作品。
南方日报:“文物修复与保护”是近年比较热门的话题,但社会上对具体专业可能还是比较陌生,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?
周乐怡:中央美术学院是我最理想的院校,门槛还是很高的,每个专业的要求不同。准备美术校考期间,才了解到有文物修复与保护这样一个专业。本来学的是素描、速写之类,但好像一直也没找到什么兴趣点,临考试前专业老师介绍文物修复与保护相关专业内容,一下子就被吸引了。
修复文物、研究文物就要还原历史,传承文化。欲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,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,我渴望更多更大限度地从根本去汲取中国传统美学里面的精髓。我几乎是在一瞬间就感觉找到想干的事儿了,岂知灌顶有醍醐,能使清凉头不热!
南方日报:你对这个专业有什么认识,与你身上的哪些特质比较契合?
周乐怡:文物修复与保护,在工科、历史学科、美术学科,都有开设,但研究的方向全然不同。中央美术学院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就隶属于美术学科之下,属于实践类的专业。
我个人比较喜欢安安静静的环境,文化课中最感兴趣的学科也是历史。如果我以后能够亲自触摸到一些文物瑰宝,亲手把残破的历史文物填补完整,那种感觉是什么样的呢?可能会是一种潜藏在心底里的成就感吧,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。
感受
审美的背后
潜藏着文化根脉
周乐怡备考期间训练水彩画作品。
南方日报:你提到历史与传统文化,这些对你的专业选择有潜在的影响吗?
周乐怡:可以说是层层铺垫的结果,我本来就是学画画的,对人文历史接触多一些,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,培养美感。我很喜欢与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相关的,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生命力与浪漫,文物修复与保护是与传统美学分不开的。
比如,在画设计作业的时候,我的许多灵感来源都是明清时期的图案花式,很多配色也是参考了中国古代的传统配色。每当老师给出一个主题的时候,我都能在东方美学里面找到灵感。传统美学中实在有太多东西可以学习了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完美电竞我们看到了世界,看到了更多东西以后,才意识到原来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,有很多值得宣扬的地方,这也是我选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一个原因吧,比起其他的画种或者专业,一种文化自信、民族自豪感,更加强烈。
周乐怡素描画作品。
南方日报:你是怎么感受到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?
周乐怡:单就一个颜色来讲,看到这些浸润在生命里的中国色,会不由得感叹中国古人的审美,而审美的背后就是我们的文化根脉。
中国颜色有五正色,赤白黄青黑。西方的色彩理论则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础。
西方的色彩来源于观察时缜密的理性,从无穷的实验中寻找光的规律。而中国的色彩则取自山川日月湖泊的感性,从自然的想象中寻找本心的诗性,桃红、凝脂、缃叶、群青、沉香,我们从色彩的名字中就能明白中国的传统色彩,更注重的是气韵与意境,似不可尽知,又处处可知。
在艺考路上,我学习更多的是西方的色彩体系跟标准,而中国色彩的名字出自文人墨客的诗词和篇章,远山黛、凝夜紫,这是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浪漫与想象,它更像是一种叙事语言,是有情感和象征主义的。如果说西方的传统色彩是基于对理性的科学色,那中国的传统色彩就是从心出发的观念色,当深入体会东方美学的玄妙,真的会忍不住向其他人炫耀:“你看我家有这么多好东西!”
所以这个暑假,我开始自学《中国艺术简史》和《西方艺术简史》的书目。调整好心态,保持谦虚,准备在大学尽己所能地去汲取知识,不浪费好的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。
历程
艺考不是捷径
艺考生也是一群追梦人
周乐怡和朋友们外出旅行。
南方日报:有人觉得艺考是一种高考的捷径,你怎么看?
周乐怡:不少人觉得艺考文化分数线低就等于容易,等于好上大学,等于走捷径。但我想说的是,艺术生需要同时兼顾文化课和专业课。艺考生的前提是一个文化生,艺术生学习文化课的时间相对较少,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可能有一年半扑在专业课上。特别是高三这一学年,除去集训和校考时间,用于备战文化课的时间可能只有四五个月。所以,艺考之路并非坦途。
随着近几年艺考人数的增加,美术专业考试的人数和难度也在不断增长,像现在暑假其实已经是下一届美术高考生的集训中期了,已经有不少小伙伴开始提前准备。
我们的集训生涯也并不容易,往往是掐钟掐点的,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幅考试画面,整个氛围和节奏非常紧凑。晚上的作业总是4科一起布置,单速写这一科就20张起步,不勤加练习是不行的。完成作业之后,常常到凌晨一两点,备考强度还是挺大的。
南方日报:你怎么看待“艺考生”这个标签?对于艺术之路有哪些期待?
周乐怡:提到“艺考生”,很多人会有刻板印象。个人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对美术教育认知不足。艺术生往往不像文化课的考生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,而是走出教室到一些专业场所学习,这种信息误差也会让外界对艺考生产生偏见。希望大家多一点包容和理解,艺考生也是一群仰望星空的追梦人。
我是比较幸运的,备考期间面临专业的选择等难题,父母都给了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,让我按照自己的想法来,做一个快乐简单的人就好。所以无论是校考、美术高考,还是文化高考,我都保持平和的心态。现阶段就是调整好心态,保持谦虚,继续前进,让自己不迷失在眼前的成绩中,准备迎接新的挑战。
7月28日 《南方日报·高州视窗》04版报道。
【撰文】叶洁